Quantcast
Channe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Joint Institute -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
Viewing all 60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交大密西根学院2020北美春季线上招聘宣讲会

$
0
0

默认标题_公众号封面首图_2020-05-04-0

活动时间

2020年5月18日

8:00PM-10:00PM(美国东部时间)

2020年5月19日

8:00AM-10:00AM(北京时间)

招聘岗位

诚招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终身教职轨(Tenure-Track)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

要求:

  • 具备上述三个专业相关博士学位与背景
  • 具备开展基础性和创新性科研工作的能力
  • 具备国际水准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能力
  • 具备参与学院、国际学术组织服务工作的意愿与能力

参与方式

邮件报名与Zoom线上宣讲/答疑

报名方式

请将您的简要报名信息(如姓名、博士毕业院校、研究方向等)邮件发至密院教师招聘委员会主席王旭东教授(*protected email*),邮件主题请填写:JI Tenure-track Position,Spring 2020

会议链接

将通过预留邮件地址告知


交大密西根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于6月20-22日举办

$
0
0

青年学者论坛设计

About the Symposium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Young Investigators hos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Joint Institute (JI), in conjunction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 Forum, will be held online on June 20 – 22, 2020. The symposium provides a social platform for young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to exchange ideas on their latest research, to interact and collaborate, and to find inspirations in the rapid-evolving technological fields.

Seminars at the symposium focus on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merging areas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young international scholar participants of the symposium are encouraged to pursue collaborations with JI faculty members.

Academic Areas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s,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icro- and Nano-electronics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

Computer Engineering

Energy System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and Contro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Other emerging areas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ynamics and Vibration

Mechatronics and Robotics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Thermal science and Fluid dynamics

Energy System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Quantum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catalysis

Architected and Metamaterials

Polymers, Biomaterials and other soft materials

Data driven materials science and processing

Applica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fill up the information form (your CV is required) by clicking the following link: https://www.wjx.top/jq/75366387.aspx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Deadline: June 1, 2020
Applicants Notification: June 8, 2020
Confirmation Due: June 15, 2020
SJTU Main Forum: June 20, 2020
JI Symposium Dates: June 21-22, 2020

Contact us

Symposium Coordinator: Wendy Dai
Telephone: +86-21-34206045 Ext.: 4571
Email: *protected email*
Address: Room 457 Long Bin Building, 800 Dong Chuan Road, Shanghai, P. R. China

About JI

4_副本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Joint Institute (JI) was jointly established in 2006 by two premier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reating a Sino-US academic partnership with tremendous potential. The mission of JI is to build a world-class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 China and foster future innovative researchers and leader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12_副本

7_副本

Guided by the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Quality”, JI has developed a unique educational model through combining American and Chinese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principles. JI has won many aw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including the “Model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nd the “Andrew Heiskell Award for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_副本

At present, JI offers three majors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eight research disciplines to graduate students. Two of our undergraduate major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have achieved ABET accreditation. The dual-Bachelor’s-degree program wit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llows students to earn two Bachelor’s degrees in two different majors within four years. JI has also partnered with 27 top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worldwide to offer students a variety of Global Degree Pathways (GDP) program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pportunities, to encourage them to diversify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preparation for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5_副本

JI receives strong support from both partner universitie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JI models itself after the world class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its tenure review and promotion system, academic environment, research program, and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ts official language is English.

JI Faculty

11_副本

JI’s faculty come from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advanced degrees in subfields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ciences, liberal arts, and business. Currently, JI has 60 full-time faculty members, 100% of ou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faculty hold doctoral degrees from top universities and have overseas working experience.

JI Research

10_副本

6_副本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JI allows faculty, visiting scholars, and stud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frontiers of technology. Currently, JI has 4 research centers and 28 research laboratories. JI’s research projects are funded by Chinese nation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local industries, and foreign entities.

JI Students

3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JI students are among the best in China. Currently, JI has 1286 undergraduate and 216 graduate students. JI has attracted degree-pursu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over 30 countries. Upon completio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ver 80% of students pursue graduate study at top universities worldwide. 100% of those who choose to enter the job market are employed by lead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密院学子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获佳绩

$
0
0

近日,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由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学生组成或参与的多支队伍在与全球众多高校学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摘取多个奖项。 其中,1支队伍荣获特等奖提名奖(Finalist Winners),5支队伍荣获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2支队伍荣获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2支队伍荣获三等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英文简称“MCM/ICM”,中文简称美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主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比赛。比赛队伍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在四天内完成针对某一现实问题的建模及论文撰写。自2020年起,美赛分为两场进行,每场三题,考生可自行选择一场,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据统计,今年的竞赛共吸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954支队伍,共计6万余人参加,其中包括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学子。自2012年密西根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组织学院学生参赛以来,参赛团队表现出色,目前已累计获得特等奖2项、特等奖提名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64项。

序号1

特等奖提名奖获奖队员、密院大二学生俞泽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一次难忘的美赛经历。在和队友们的合作下,我们完成了一篇结果出人意料的A题建模论文。这个比赛中,虽然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远程的互动并没有影响我们队的发挥。纵观整个参赛过程,张之行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单浩轩出色的编程能力,让论文美观严谨而又容易理解。美赛三名队员的能力和长处,对模型论文的层次和最后的奖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获奖名单:

特等奖提名奖

俞泽晟、张之行、单浩轩

一等奖

徐鹏程、潘其平、姚逸然(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徐逸洋、魏翔东、康艺潇(软件学院)

郑鸿晓、蔡旻宇、戴天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金渲晋、曾泓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缪立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刘雨潇、林承璋、刘雨如

二等奖

刘蕴臻、陈澈、万含西

钟仕杰、陈严俊、余哲昊

三等奖

谭孝璟、伍辛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首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潘子瑄、祝骥越、杨书媛

交大密西根学院新冠肺炎疫情挑战赛进入终轮角逐

$
0
0

5月5日, 由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主办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赛(COVID-19 Challenge)进入最后一轮角逐。挑战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共计超过130位来宾参与。

202005131-web挑战赛线上视频截图

新冠肺炎挑战赛于3月启动,旨在鼓励参赛者运用创意、科技与商业精神,创想一系列在疫情期间能便捷生活、助力抗疫的方案并将其落到实处,为全世界的疫情抗击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经过两个月的筛选,共有9支队伍进入终轮答辩,包括3支国际团队和2支学院外学生组成的队伍。评审团依照方案所提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以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等标准对学生团队的方案进行评估。最终评审结果将在8月公布。

决赛9个参选方案简介

1. TrustInfo: 抵御“信息疫情”

打造一个基于AI与深度学习模型的网站,来甄别、发布正确信息,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指导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

2. FLEXTRA—远程机器人

建造一个低成本的远程机器人(FLEXTRA), FLEXTRA装有连接视频的装置以及一个遥感控制器,使其得以在不同场景下工作,从而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疾病的风险。

3. 关爱牙科健康的远程医疗平台

在牙科领域的移动健康平台上使用新设计的牙科扫描仪,避免了疫情期间牙科诊所关闭带来的不便。

4. 消毒剂手环

结合消毒剂和手环,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省时、赚钱的消毒手环。

5. App调度电梯

开发一款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手机获得附近的电梯位置地图,显示当前位置和电梯,选择电梯楼层,检查消毒状态,提前预定电梯。

6. 无人快递车

设计一种无人快递车来解决取包裹的问题。车辆会在方便、高效和安全的情况下直接将包裹运送到住户楼梯口。

7. AR辅助眼镜

设计一款名为“辅助眼镜”的应用程序,该程序带有增强现实眼镜(AR goggles), 为用户提供了关于安全旅行、移民程序、国家相关的筛选程序和商务旅行的特殊功能的信息。

8.  “云”火锅

开发一款手机应用,使用AR技术提供即时互动,让用户与家人和朋友有近乎真实的用餐体验,并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提供特殊的视频效果。

9. 专注于实验室的虚拟校园

利用VR技术为用户提供逼真的环境模拟,让用户专注于实验室科研,体验良好的操作感受,并能畅快地与其他用户进行合作。

审稿大牛教你如何写论文 :“提高英文论文写作能力”在线研究生专题系列讲座来啦!

$
0
0

继学院春季学期因疫情不返校而推出的首届 “在线研究生学术讲座”成功举办后,夏季学期学院将推出 “提升英文论文写作能力” 在线专题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将邀请学院学位委员会成员老师:王利坡、鲍华、郭云龙和马澄斌教授;近期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的教师代表:万文杰、但亚平和薄首行教授。他们当中多位教授现任重要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具有丰富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除此之外,本系列讲座还邀请到了主讲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Michele Campbell教授。讲座嘉宾将分别结合各自领域特点,为大家讲解和分析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论文各个章节写作要点及如何提高写作质量。本次专题讲座,旨在帮助研究生同学们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章节,从论述的准确性到用词遣句的斟酌,从英文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到语篇及结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本系列讲座也同时开放给今年9月入学的2020级研究生和交大有意直研的大三同学。具体的会议信息请关注邮件和canvas通知。

讲座安排

5月15日

时间: 下午2:00-2:45

主讲人: 王利坡

讲座题目: Writing Scientific Paper like a Professional Researcher

Lipo Wang 王利坡,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湍流场结构与多尺度分析,湍流火焰结构与火焰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及相关应用等。所发展的系统的复杂数据系列分析方法(dissipation element analysis, vectorline segment analysis及 multi-level segment方法等)已经在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曾经获得ASME颁发的2016 The American Expo Turbomachinery Technical Conference最佳论文奖,德国亚琛工业大学Borchers奖章(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时间: 下午2:50-3:35

主讲人: 万文杰

讲座题目: How to Write a High Impact Research Paper

Wenjie Wan 万文杰,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非线性纳米光学,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包括 Science, Nature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 Physics Review Letters,并受邀为多家国际一流期刊审稿。申请人演示出世界上第一台“反激光器”,这种装置能够完全吸收和抵消激光束,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今后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物理层面对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量子光学特性的研究,以及超分辨率的显微镜的研发。拓展纳米光电子学在能源、信息和生物领域的应用。

 

5月29日

时间: 下午2:00-2:45

主讲人: 鲍华

讲座题目: Tips on Writing your Thesis

Hua Bao 鲍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受邀作为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编委会成员,CSTM(中国材料与测试标准团体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资助,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

时间: 下午2:50-3:35

主讲人: Michele Campbell

讲座题目: Technical writing overview for graduate students

Michele Campbell

 

6月12日

时间: 下午2:00-2:45

主讲人: 郭云龙

讲座题目: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Writing

Yunlong GUO 郭云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分子纳米材料研究,专长领域涵盖玻璃化转变,物理老化与稳定性,结构动态与流变学。特别是在尺度受限条件下纳米材料性能、以及通过微纳米结构调控材料性质等方面有所建树,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在Nature Materials, ACS Nano等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0多篇。长期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Macromolecules、ACS Macro Letter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并多次担任APS、AIChE和SEM会议分会主席。

时间: 下午2:50-3:35

主讲人: 薄首行

讲座题目: Writing an Article like Writing a Story

Shouhang Bo 薄首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目前,其团队围绕全固态电池开展超快离子导体,全固态电池界面化学与机械特性以及全固态电池成像等相关研究。近日,薄首行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Chemical Reviews》(2018年影响因子54.301)在线发表题为“Classical and Emerging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for Investigation of Ion Transport Mechanisms in Crystalline Fast Ionic Conductors”(《晶态快离子导体中离子输运机理的经典与新兴表征技术》)的综述论文(论文链接https://dx.doi.org/10.1021/acs.chemrev.9b00747)。

 

7月3日

时间: 下午2:00-2:45

主讲人: 马澄斌

讲座题目: Expectations for Graduate Study

Chengbin Ma 马澄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和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Industrial Electronics期刊副编委、IEEE工业电子学会能源Cluster联席代表与储能装置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工业电子学会上海分会主席等。他本人还获得了美国AirFuel无线充电联盟2019年度最佳科研奖。

时间: 下午2:50-3:35

主讲人: 但亚平

讲座题目: Elucidating Your Research Findings Into An Academic Paper

Yaping Dan 但亚平,现任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全硅基光电子和单原子电子学,为未来先进集成电路和量子计算机技术提供关键解决方案。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但亚平教授课题组在纳米科学领域全球顶级学术期刊《ACS Nano》(杂志的影响因子为13.903)上发表题为《Explicit Gain Equations for Single Crystalline Photoconductors》(单晶光电导器件显性增益公式)的最新研究成果。

交大密西根学院联合工业富联举办首届工业人工智能数据竞赛

$
0
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联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业富联”)共同举办的“首届工业人工智能数据竞赛答辩会暨闭幕式”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成功举行。此次竞赛共设置“航空发动机剩余寿命预测”、“半导体CMP制程材料磨耗率虚拟量测”两道赛题,为期一个月,吸引了来自交大密西根学院共96支学生队伍报名参赛,其中14支优胜队伍入选最终的答辩环节。答辩会上,由学院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团从建模合理性、创新点等方面出发,对参赛队伍进行最终打分。

202005191首届工业人工智能数据竞赛线上答辩会

timg

工业人工智能是新基建和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技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业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李杰教授在答辩会开幕致辞时勉励同学们,工业数据分析需要充分考虑其背景性,才能有效激发数据背后的价值。这需要同学们对数据做分类、分割、分解、分析、分享、分忧。不只要能判断数据有没有用、可不可用,还要能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推导出合理的结论,最终指导工业系统的改进和经验传承。这些都是“数据工匠”的基本素养。李杰教授表示,数据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可见世界中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对于智能制造现阶段发展存在的“数据工匠”人才短板问题,举办此次竞赛应时应势,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补充。

202005121

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随后对本次竞赛活动进行了回顾总结。他表示,“此次选择的两道赛题都属于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令人欣喜的是,竞赛消息一经发出,便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组队报名,其中有部分学生团队取得的成绩甚至趋近于目前文献的最佳结果,展现出密院同学们过硬的专业能力。工业富联愿与交大密西根学院继续保持紧密联系,积极推动工业人工智能毕业设计项目、专业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帮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DSC_2247

交大密西根学院唐君远学生创新中心主管肖建荣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学院正积极探索深化“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电子、机械、材料三大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人工智能辅修专业的建设。本次竞赛依托工业富联的灯塔学院线上课程资源和开发平台,让同学们在疫情期间能够继续实践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疫情期间的特别活动,本次竞赛以赛促学,促进高校学生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践,推动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动与工业富联在工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以培养更多领军人才,服务国家新基建战略及产业发展。

密院荣誉院长倪军入选“全球智能制造领域20位最具影响力教授”

$
0
0

近日,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发布“全球智能制造领域20位最具影响力教授”榜单,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倪军教授榜上有名。

微信图片_20200518150925

据悉,SME评选出来的这20位学者,不仅个人在学术上拥有卓越的成就和极高声望,还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学子,更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SME在倪军教授的评语栏里写道,“他在智能制造这条大河中,孕育出众多涓涓细流——数百名工程专业的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这些人才现已任职于全球各大学校和企业。他创办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成千上万的中美学生在这一全球创新的教育工程中受益。他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和未来生产委员会主席,在学术界工作了30多年之后,开始创办企业为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服务。他认为未来智能制造可最终实现:“4R”即响应性(Responsiveness)、韧性(Resilience)、可重构性(Reconfigurability)和可重用性(Reusability);具有自我意识和自适应能力的机器设备,能判断自身状态并做出相应调整;在可预测的自动识别根因模式下实现零缺陷,近零停机的生产状态。”

背景介绍

倪军倪军教授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7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后并在密西根大学留校任教。作为吴贤铭教授第91位博士弟子,在吴教授溘然辞世后,当时刚三十出头的倪军临危受命,担起了吴教授留下的机械制造中心之重任。倪军不仅继承了吴贤铭的事业,守住了这个中心,还把中心不断扩大并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机械制造领域研究中心。倪军教授是制造工程专家、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中心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会士。他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教师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William T. Ennor最高制造技术奖、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金奖 (是该奖1955年设立之后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 、上海市政府海外科学家杰出贡献白玉兰纪念奖和白玉兰金奖、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国家级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奖项,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任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全球议事委员会副主席。

倪军教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和密西根大学教授,除了在机械领域内的卓越成绩,还为两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06年,在他的努力下促成两校国际化战略合作成立交大密西根学院,并担任密西根学院首任院长,带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中国顶尖的国际化工学院,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楷模和国际合作办学的风向标。倪军教授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现任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

获批!密院申报市欧美同学会资助项目二项全中!

$
0
0

近日,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公布了2020年SORSA民间外交活动和智库系列资助项目招标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参与民间外交活动1项、主持智库系列重点课题1项。

一、中标民间外交活动资助项目名单(以申报人姓氏笔画排序)

202005211

二、中标智库系列课题名单(以申报人姓氏拼音排序)

202005212

2019年12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陆续发布了2020年SORSA民间外交活动、智库系列资助项目招标通知。在各分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下,民间外交活动收到24个分会的申请;智库系列收到50项课题、研讨会项目申报。经3月下旬专家线上评审、4月终审会议评审,有12项民间外交活动、22项智库系列项目获得资助:其中智库系列包括4个重点课题项目、13个年度课题项目和5个研讨会项目。

微信图片_20200521113348

202005213

本次民间外交活动由市欧美同学会主办,欧美同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分会与交大密西根学院联合承办,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牵头,统战部综合办李莹莹,党政办王冲,密西根学院党委书记杨明教授、国际项目办杜燕、发展与合作办孙帅参与。活动以“中国心 世界梦”为主题,结合全球协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着眼于构建高校作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交流的阵地,发挥民间外交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

重点课题由欧美同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副会长、密西根学院党委书记杨明教授牵头,统战部综合办李莹莹,密西根学院学术事务副院长陈谦斌教授、人力资源办唐文文参与。课题聚焦上海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借鉴Cornell Tech的经验,提出建议对策,充分发挥高校在夯实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方面的蓄水池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自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研究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共资助项目163个,依托这些项目,上报建言献策专报近500篇,智库优势凸显,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了海归智慧、贡献了海归力量。

密西根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扮演着中美教育界使者、中国顶尖工程人才培养者的重要角色。现有教师60人,外籍教师占比53%,中国籍师资队伍100%为留学回国人员,理工商科教师100%获得博士学位;行政人员48人,留学回国人员占比27%。受家国情怀的驱使,很多教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机会和待遇,回到了引以为傲的祖国怀抱,回到了血脉相连的同胞中间,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这里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加入密西根学院,因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办学宗旨,集聚了身怀绝技的各方精英,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袖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李冕教授入选ASME Fellow

$
0
0

近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发布了新一届Fellow入选名单,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李冕教授成功当选ASME Fellow, 标志着他在设计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贡献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肯定。

7E8A2717李冕在密院设计展上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简称ASME)成立于1881年,是在全球拥有近十万名会员的国际性非赢利教育和技术组织。ASME Fellow旨在嘉奖国际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成就获得者及突出贡献者,是会员的最高级别。ASME 每年评选Fellow,获选人数不得超过会员总数的千分之一,评选过程极为严谨。

ASME Fellow的入选资格审核十分严格: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及参加该学会10年以上,或20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参加学会5年以上者才有第一步资格入围;同时需5位资深会员或2位会士的推荐信;另外入围者还必须曾经参与过学会的工作或有所贡献等,共要突破10个步骤才能接受审核。

李冕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鲁棒优化与多学科优化,系统健康预测,数据驱动决策,工业人工智能,先进控制与优化控制。相关研究旨在开发和应用各种新颖的优化和分析技术实现先进的决策支持和系统控制,使用线性和非线性优化方法、近似方法、仿真、人工智能算法,以及众多在确定性和随机条件下的其他模型和方法实现系统优化与智能决策,为制造、能源、医疗等行业企业提供系统整体设计与优化方案。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系统、智能车辆系统、智能信息系统、智慧医疗等领域。近年来,李冕教授在设计自动化、系统优化、能量管理与控制等科研领域发表了75篇英文论文和7篇中文论文,其中SCI检索论文40余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以及众多企业的支持,并多次获得市级、校级和院级的各类奖励。

背景介绍

Mian Li李冕博士,(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上海交通大学支社青年委员。李冕教授1994年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1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毕业之后赴美深造。2007年12月以最佳博士论文奖的荣誉取得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工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于2009年9月回到上海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自2012年3月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特别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9月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终身(tenure)副教授。于2010年7月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双聘为副教授。2020年5月被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双聘为副教授。从2017年7月开始担任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副主编。在2009年9月在35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设计自动化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获得了ASME/DAC颁发的年度最佳论文奖。

 

“思源·感恩”——交大密西根学院2019年感恩日活动隆重举行

$
0
0

金秋时节,思源感恩;龙门相聚,宾至如归。1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在龙宾楼举办2019年感恩日活动,对多年来支持密西根学院发展的所有“密缘人”表达最由衷的感恩和最诚挚的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联络处处长兼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副处长黄金贤,密西根学院名誉院长倪军、院长黄佩森、党委书记兼科研副院长杨明、学术事务副院长陈谦斌、本科生教育副院长郑刚,学院发展顾问理事会部分成员、捐赠人和家属、捐赠机构、企业代表嘉宾,学生家长代表、学院师生和校友代表等两百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温馨的感恩时刻。活动由密西根学院党委副书记兼行政总监杨艳春主持。

537A86401

537A8869

黄佩森在致辞中表示,密西根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友人的并肩支持。建院十三年来,学院收获了吴炯孙洁系列奖学金、唐君远密西根学院奖学金、俞黎明奖学金、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林氏奖学金、程氏家族奖学金等数十项各类奖学金、教育基金、奖教金,更有不计其数的科研和教学项目资金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与在座的密友们携手共进,让学院在办学上更加坚定自信,在质量上更加追求卓越,用更好的成绩回报大家的关心和厚爱。

537A8911部分捐赠人为2019年“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获奖者颁奖

537A8924

537A8932

537A8942捐赠人为2019年“吴炯孙洁阳光奖学金“和”腾飞奖学金” 获奖者颁奖

537A8952

537A8957捐赠人为2019年“俞黎明奖学金”获奖者颁奖

537A8963学院领导为2019年“福达奖学金”获奖者颁奖

537A8640

密院大四学生、2019年度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获得者王天予代表获奖学生发言。他十分感谢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对于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激励,并向来宾们分享了自己与密院的科研故事,他从大二伊始就加入了学院实验室并从事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有幸与硕博生们一起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通过各类项目的历练,他了解到实验室中的积累和传承对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科生也是可以参与加速这一过程。

537A9026

吴炯孙洁奖学金设立者、风和集团创始人兼主席吴炯作为捐赠人代表发言。他表示每次回到大学校园都倍感亲切,他和夫人孙洁一直认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让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的最佳途径和方式,这也是他在四年前设立吴炯孙洁奖学金的初衷。看到他和夫人捐资被冠名“龙宾楼”的密院新大楼从建设前的一块荒地到现在成为交大校园内的“新地标”,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密西根学院是中美联合办学的典范,作为一个地标性机构在中美文化和科技交流中起到了非常正面的示范效果。他为密院在推进中美关系中所做出的贡献感到非常骄傲。最后,他代表所有支持关心密院的捐赠人们表达了对学院管理团队的感谢,正是有了密院领导团队和教职工们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有了学院现在的成绩和发展。

537A9072

密院创始院长倪军致总结发言,他表示感恩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交大更是有“饮水思源”的校训。他在交大的求学过程和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人对自己的成长都有所帮助。在母校建立密西根学院让他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反哺下一代人,为国内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平台。他鼓励在座的学生、校友们在未来常怀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回馈母校。

537A9128捐赠人代表共同为学院感恩墙揭幕

感恩日活动现场还特别举办了密院感恩墙揭幕仪式,表达了密院全体师生对多年来支持密院教育事业发展的个人、团体或机构最衷心的感谢。感恩墙将成为学院一道新的风景线,助推学院弘扬感恩美德、传承感恩文化。

537A9360

537A9315

537A9368

537A9372

537A9379

537A9381

537A9230

活动当天还设置学生文艺表演,知名画家、师生校友书画展环节,为学院感恩文化活动增光添彩。作为密西根学院传播和弘扬感恩文化的主题活动,感恩日活动将定期举行。

密西根学院首次在云端举办2021年研究生招生宣讲会

$
0
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21年研究生招生云宣讲会在线举行。学院18位研究生导师代表首次通过在线视频会议方式针对大三本科生(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招生宣讲。宣讲会从上午9点开始,持续了将近8个小时,吸引了120多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微信图片_20200421091530

微信图片_20200421091534与会师生线上“云合照”

密西根学院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孔令逊教授在线首先介绍了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概况。他表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院的国际化环境有利于开拓领袖型人才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国际合作沟通能力,希望通过这次“云宣讲会”让同学们对密西根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交叉学科研究和学院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主管齐航介绍了学院关于推免直升硕、博士项目的具体条件及流程,并回答了与会者有关申请人需具备的具体学术成绩要求、英语水平要求、学科背景要求等问题。

研究生导师代表王旭东、马澄斌、李冕、韩充、Roberto Dugnani、沈泳星、钱炜慷、鲍华、张峻、万文杰、Paul Weng、薄首行、申岩峰、杨睿、唐爱民及Yuljae Cho、朱怡飞、乔恒、辛弘毅4位新进导师分别结合各自的科研方向详细介绍了所在科研领域的进展、产学研合作现状、目前所带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与毕业动向和未来招生要求,并在线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宣讲会也邀请两位学院在籍研究生分享自己的保研秘籍、读研经验和学习心得。博士研究生郑瑞祥是2015年密院本科毕业生,同年获得推免直升博士生资格。他分享了自己科研的经验,分析了读博道路上的收获与付出,及与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区别。硕士研究生高惟君是2019年密院本科毕业生,同年获得推免直升硕士生资格。他分享了自己从事论文和科研工作的经历,回顾了过去几年导师对自己悉心指导。

参加云宣讲会的本科生们纷纷表示,学院师生们的介绍和分享完善了自己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认识,有望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未来的求学之路。2017级本科生许鹏宇表示,“了解了学院这么多优秀的导师及他们所做的前沿科研工作后,我认为直硕直博不失为⼀个很好的选择。” 2017级本科生沈达峰则表示在宣讲中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刷新了对科研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对于我日后的就业选择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2021年研究生招生夏令营报名通知

$
0
0

一、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两所顶尖大学共同创办,旨在通过探索中美教育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中国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型机构,培养新一代国际化、创新性、领袖型人才。

建院十多年来,交大密西根学院一直秉持“全球视野、交叉学科、创新为道、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学院通过融合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特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密西根学院教育模式,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学院收获多个高规格奖项,其中包括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定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楷模”和象征国际教育最高荣誉奖的“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

学院建立了与密西根大学工学院接轨的课程体系。学院实施终身教职制度,聘任标准、考核模式和晋升方式均参照美国一流大学的要求进行。学院现任30多名全职教授均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从课程体系到教师资源,从多模式国际化合作到沉浸式国际化学院氛围,我院自始至终为所有同学提供国际化的培养环境。

学院网站:http://umji.sjtu.edu.cn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研究生招生手册(含导师名录):http://umji.sjtu.edu.cn/wp-content/uploads/2013/12/Graduate-program-2021.pdf

二、夏令营时间等具体安排

2020年7月8日-10日(暂定,最终时间以邮件通知为准)密西根学院将举办第十一届暑期夏令营,受疫情影响,夏令营具体形式和活动安排待定。研究生招生夏令营旨在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学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进而更好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同时,此次活动将作为学院2021年博士、硕士研究生选拔的重要方式之一,欢迎有报考意向的同学报名参加。表现优秀者将有机会通过推荐免试途径成为密西根学院硕、博士研究生。

三、招生专业和招生项目类别

  • 机械工程(硕博士项目)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硕博士项目)
  • 力学(硕博士项目)
  • 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博士项目)
  • 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博士项目)
  •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博士项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仅硕士项目)

学院招生主要面向专业: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光学、光学工程等工科、理科大类。

四、申请资格

  • 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1年夏季应届毕业生);
  •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在校期间无违纪表现或未受过处分;
  • 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三年总评成绩排名在专业前20%或在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者(如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等);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或新TOEFL≥90分或IELTS≥6.0;

五、博士生“致远荣誉计划”

满足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直博的基本条件、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以下考生:

1.具有学术志向、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和社会责任感。

2.按照教育部基础拔尖人才计划培养或所在学科居全国排名前10%,本科成绩排名前列。

3.本科阶段有科研经历并发表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者或在大学生创新竞赛中获奖者优先考虑。

符合相应条件且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进行报名。

具体通知详见交大研招网通知:https://yzb.sjtu.edu.cn/info/1004/2894.htm

报名链接:http://lxi.me/2o0mg

六、申请材料

1. 交大密西根学院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网上报名(硕士/博士项目)链接http://lxi.me/485kb

2. 个人简历(英文);

3. 本科阶段成绩单并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疫情期间可以提交非官方材料,录取后再补充提供正式材料);

4. 各类英语能力资格证书,如英语六级、IELTS、TOEFL等;

5. 其他证明材料(如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的复印件、奖状复印件、各类证书复印件等);

6. 两封本系副教授及以上教师的推荐信,由推荐教授密封并在封口签名(获得入营资格的申请者同其他申请材料寄送至学院) ;

注:申请者须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如有不实将被取消入营资格或录取资格;

七、申请流程

1. 申请者须在2021年06月25日23:59前完成网上报名,并将申请材料中材料2-6 按照顺序整理到一个PDF 文件,发送至*protected email*

文件和邮件主题命名方式,均为“姓名Name+现学校(全名)University Name+ Ph.D/MS+申请专业Major.”,如:WANG Xiao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Ph.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注:每人报名只限一次,重复报名视为无效。

2. 夏令营邀请名单将于7月初在学院官网公布;

3. 申请阶段只需完成网上申请,无需寄送纸质材料。获得入营资格的申请者请将所有申请材料寄送至我院。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龙宾楼451办公室,邮编200240。

八、录取政策

学院实行“优秀营员”激励政策,对夏令营选拔出的 “优秀营员”提供以下优惠政策:“优秀营员”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并符合我校推免生招生要求,学院根据接收规模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额满为止(申请直博生优先)。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李老师

邮箱:*protected email*

联系电话:021-34206045转4513或4511

密院-电院学生创新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
0
0

6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创新合作交流座谈会在龙宾楼举行。密西根学院党委书记兼科研副院长杨明、实验室与设备办公室主管夏彬、唐君远学生创新中心主管肖建荣,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发展与学生创新中心主任裴凌、主任助理史瑞、科创实践部时良仁和高天昊等出席会议。

杨明代表密西根学院主持会议并致辞,他表示,在新形势下,学生创新工作全面步入学创2.0时代,学生创新工作更加需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密院在人才培养上做了不少创新,工导课程的开展、校企合作、毕设改革、英文写作等方面的举措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被其他兄弟院系广泛采纳。放眼未来,期待密院与电院加强互动,形成创新资源连动,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摸索出一条可以复制的创新之路。

裴凌表示,电院对本科教学改革高度重视,正在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践课程,积极推动科教深度融合。期待通过校内外多个平台的共享、众享,发挥1+1>2的群体优势,共建代表世界前沿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史瑞、夏彬和肖建荣分别介绍了电院教学发展与学生创新中心、密院教学实验室和唐君远学生创新中心的情况。双方就学生创新工作的建设与合作展开深入交流。

会前,电院一行在密院相关人员陪同下参观了龙宾楼教学实验室和唐君远学生创新中心。

交大图书馆一行到访密西根学院开展调研交流

$
0
0

6月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任馆长李新碗带领图书馆班子及中层干部一行14人到访密西根学院进行调研。

DSC_9473

DSC_9475

图书馆一行首先参观调研了学院龙宾楼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对龙宾楼 “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及为学生打造的舒适、便捷的俞黎明学生中心表示赞赏。随后,图书馆一行来到学院454会议室与院长黄佩森、教师代表及行政办公人员展开深入交流。

DSC_9510

黄佩森代表学院对图书馆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图书馆一直以来对学院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以后要加强与图书馆交流与沟通,鼓励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优质资源与服务。

DSC_9528

李新碗介绍了图书馆目前的资源和服务概况, 他表示此次来访密西根学院正值图书馆谋划 “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此行目的主要是希望听取学院师生对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的意见建议,希望通过加强与学院的对接和对图书馆的建设,让交大师生享有世界一流图书馆的体验,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在交大图书馆有所展现。

DSC_9517

会上,学院教师围绕图书馆数据库访问、资源获取、讲座培训、Maker Space、资料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需求与建议,双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交大密西根学院微纳尺度传热系列网络研讨会第一期成功举办

$
0
0

6月6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微纳尺度传热系列网络研讨会第一期线上会议成功举办。研讨会邀请到芬兰Aalto大学樊哲勇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基于GPU加速的分子动力学热输运模拟》的报告,并特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胡明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的倪宇翔教授作为嘉宾。来自世界各地的二百五十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会议,会议由交大密西根学院鲍华教授主持。

202006151

鲍华首先就此次微纳尺度传热系列网络研讨会的举办初衷、筹办情况及第一期会议邀请的三位嘉宾作了简要介绍。

微信截图_20200615111946

樊哲勇主要研究微纳尺度下热和电的输运以及基于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的高性能计算。报告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分子动力学;第二部分介绍经验多体势的公式;第三部分介绍如何使用他开发的GPUMD软件;第四部分介绍GPUMD在热输运方面的一些应用;第五部分展望未来GPUMD的开发方向。

微纳尺度传热在芯片散热、能源转换、生物传热传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分子动力学(MD)是研究微纳尺度传热的重要模拟方法。它能模拟少到几十个原子,多到几百万个原子的体系,被广泛用于研究各种微纳米结构中的热输运现象。

微信截图_20200615111405

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以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其中LAMMPS软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樊博士在研究中发现,LAMMPS软件对多体势函数使用了错误的热流计算公式,并且该软件在GPU上做仿真效率非常之低。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开发的GPUMD软件基于很多优美的公式来编写程序,具有很高的计算性能。

通过对比发现,GPU一块高性能显卡中达到的计算速度与一千个CPU核并行计算的速度相当。GMUMD高效率主要归因于其运用的一套优美的关于多提势函数的原子间力、位力(virial)、以及热流的公式体系,计算速度将随着GPU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提高。

在会议讨论环节,参会学者通过Zoom积极讨论提问,与会嘉宾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会议的最后,国际著名微纳尺度传热研究学者——美国普渡大学阮修林教授现身论坛,就谱分解法、低维材料导热等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微纳尺度传热系列网络研讨会简介

微纳尺度传热是传热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方向之一,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为了方便很多同行,特别是广大研究生能够系统深入的学习微纳尺度传热研究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和同行专家的支持下,拟举办数期网络研讨会,讨论关于微观尺度下能量传递和热物性的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测量方法。研讨会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开展,计划每周开展一期,每期研讨一个主题。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协办。


密院两位教师入选202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
0
0

近日,202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毕尤一和助理教授乔恒分别以“基于产品维护数据分析建模的产品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和“稀疏阵DOA估计算法的鲁棒性分析”的课题入选榜单。

毕尤一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驱动的设计与制造、智能互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以及复杂系统设计中的协同决策。近年来大数据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正在兴起,但目前数据驱动设计主要利用用户的购买和使用数据,很少涉及产品的维修、保养数据,而这些维护数据所揭示的特征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参考。此次入选课题以乘用汽车的工程参数设计为应用背景,研究基于产品维护数据分析建模的产品优化设计方法,以达到在控制产品制造成本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的工程参数设计,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对提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及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截图_20200618090633_副本影响汽车驾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以及多目标优化

以汽车为代表的复杂实体产品,在现阶段获取大规模产品维护数据的成本远远高于互联网应用等虚拟产品。因此,在考虑数据获取成本的前提下,实体产品只能获得有限的用户使用数据。少量数据的建模结果,无法充分体现产品维护特征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度,为基于产品维护数据分析建模的产品优化设计带来偏差。毕尤一课题组为此提出基于有限产品维护数据分析和群体行为建模的产品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系统建模方法(如Network Model, Agent-based Modeling,Stochastic Actor-oriented Model等),模拟、预测市场中大规模产品的维护特征,从而初步解决实体产品维护数据稀缺性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200618091758一个系统建模示例:运用网络模型建模用户-产品之间的复杂关系(来源:M. Wang et al., Des. Sci., vol. 2, e11, 2016)

乔恒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稀疏阵理论,包括新型稀疏阵列构型和新一代高性能阵列信号处理算法。传统传感器阵列构型和算法已不能适应众多新兴应用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多目标和有限观测量条件下算法性能较差以及计算和系统设计复杂度较高。近年发展的稀疏阵理论重点突破了这些技术瓶颈,并被广泛应用在新体制雷达、无线MIMO通信、自动驾驶、室内定位、传感器网络等新兴应用中。相比于传统阵列构型,稀疏阵的最大优势是能充分利用目标信号的各种结构特征以及压缩感知、超分辨率估计等领域的理论成果,综合各种算法的技术优势,提高阵列的整体性能。

202006183DOA估计算法的新兴应用:(左图)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ACCUWARE) (右图)车载雷达阵列被应用到自动驾驶中以实现实时定位各种障碍物(©NXP)

 

微信截图_20200618091218均匀阵列、嵌套阵、互质阵的物理阵列和虚拟差合阵列(非负部分)

此次入选课题项目聚焦于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波达方向(DOA)估计。波达方向估计是雷达、声呐等传统应用进行目标探测的一个核心技术步骤,也是以室内定位、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新兴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基础。稀疏阵DOA估计算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信号的结构性质,探测多于实际物理阵元数的目标。这一优势对于物理阵列尺寸受限以及需要探测的目标数量较多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目标多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因此阵列可以获得的观测量是有限的。现有的稀疏阵理论无法提供有限观测量条件下的DOA估计算法鲁棒性分析,也因此无法为实际算法设计和各种算法间的比较提供理论基础。乔恒课题组旨在弥补这一稀疏阵理论中的重要缺陷,通过利用压缩感知、调和分析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严格分析有限观测量条件下的DOA估计算法性能。通过研究算法的鲁棒性,提出并发展新的稀疏阵DOA估计算法,重点突破现有算法在分辨率和鲁棒性方面的技术瓶颈。课题组研究将对于DOA估计算法的鲁棒性分析推广到MIMO通信、传感器网络等其他重要应用领域,并发展新的高性能算法。

背景介绍

202006186毕尤一,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械工程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的博士学位,2017至201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8月加入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驱动设计,设计优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互联系统,网络分析与建模等。

 

 

 

 

 

Heng-Qiao乔恒,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1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取得哲学博士学位。2020年3月加入交大密西根学院。在稀疏阵、压缩感知、超分辨率估计、谐波恢复、欠定逆问题理论及算法分析方面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学术奖励。

“会见企业家”讲座:中国商业创新-风投资本家视角

$
0
0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创业教育中心欢迎全体学院学生参与第六次“会见企业家”活动,聆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天帆的讲座。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联系学院创业教育中心 (*protected email*)。

微信图片_20200622143752

交大密西根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

$
0
0

为向国际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于6月21日、22日在线上举行。此次分论坛采用网络直播的线上与会形式,为全球各地青年人才提供广阔交流平台。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布朗大学等全球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7位青年学者与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教师、学者云聚一堂,围绕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研究领域,聚焦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展开热烈讨论。

微信截图_20200622150831

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黄佩森致开幕词,代表学院向与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院概况、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方面的情况。他表示,此次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将有助于学院师生与外界同行交流国际前沿科技,促进彼此的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密西根学院的同时,也为全球各地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学术事务副院长陈谦斌为参会的青年学者们介绍了密西根学院的师资整体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学院教师全球招聘情况、长聘体系、晋升体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情况。

王旭东教授介绍了学院科研方面的总体概况,随后他和陈谦斌、万文杰、马澄斌等4位专家教授分别介绍了密西根学院四个科研中心的情况,包括:智能互联中心、超算中心、光学中心和移动能源中心。

2020062211

之后,17位青年学者分两个半天的时间,分别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互联与计算系统、智能电子光学、智能制造与材料结构系统、动力系统、能源与先进材料6个主题开展学术报告。报告期间,与会者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就当今科技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论坛最后的提问环节,学术事务副院长陈谦斌、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孔令逊、师资招聘委员会主席王旭东就参会者关心的招聘流程、薪资待遇、科研发展、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202006221_副本论坛与会学者云合照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由密西根学院教师韩充、申岩峰、学院教师聘用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办公室组织承办。学院教师李冕、杨睿、Paul Weng、沈泳星、朱虹、邵磊等参与了会议主持工作。活动也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的大力支持。

密西根学院热忱期待青年学者的加入,期待与青年学者携手共进。本届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是“致远”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最重要的分论坛之一,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平台,通过主题报告、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围绕国际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促进学术交流,增强跨学科合作。

2020美的冰箱校企联合创意大赛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
0
0

2020年6月24日,由美的冰箱和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主办的2020美的冰箱校企联合创意大赛启动仪式在线上成功举行。美的冰箱事业部开放式创新专家及负责人郭敏博士、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性能技术研究工程师高志谦博士、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保鲜技术研究工程师户帅锋博士及参赛学生近8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密西根学院唐君远学生创新中心主管肖建荣主持。

微信图片_20200628145026

郭敏博士首先进行了启动仪式的动员。郭敏博士详细地介绍美的集团,并指出此次活动的目的:深度剖析冰箱前端技术,寻找新创意、新产品、新技术及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00628145043

接下来的主题培训环节,高志谦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冰箱性能基础及趋势的培训。高博士首先从功能、门体结构、制冷方式、控制方式、摆放方式、命名规则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冰箱和冷柜的分类、制冷原理、以及性能参数。在介绍完基础知识之后,高博士又介绍了一些三系统技术、D+速冻系统、雷达感温技术、等离子除菌科技等更为高级的制冷和保鲜技术。他表示,未来通过为冰箱加入人工智能系统,冰箱可以实现诸如实时食品识别、智能推荐、预约解冻等智能功能。

微信图片_20200628145046

户帅锋博士在第二个主题培训“冰箱与食物存储”中重点介绍了冰箱的各种保温技术,并分类讲述了果蔬、禽畜肉、水产等食材的保鲜需求以及保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的最后,户博士总结道:“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变化,会让用户的存储习惯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研究,满足用户的需求!”。

肖建荣对本次创意大赛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大密西根学院正积极探索深化“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正在电子、机械、材料三大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疫情期间的特别活动,2020美的冰箱校企联合创意大赛以赛促学,旨在强化高校学生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实践,推动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的深入发展。

国内高校首位!密院教师申岩峰获2020年Achenbach奖章!

$
0
0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奖项Achenbach奖章评选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Achenbach奖章得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申岩峰获得本年度殊荣,标志着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结构健康监测界的认可,成为该领域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DSC_8684申岩峰(右)在辅导学生

Achenbach奖章是由美国学术界设立的用于奖励博士毕业十年以内,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Achenbach奖章为国际奖项,评选十分严格,每年从全球众多提名中仅遴选一人。2020年,申岩峰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Thomas Schumacher副教授并列获得该项殊荣,也成为了该奖项创立10年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高校的奖章得主。2020年Achenbach奖章将于2021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主办的国际结构健康监测论坛(IWSHM 2021)上颁发。

申岩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健康监测、无损检测、作动器与传感器、机械振动与波动。相关研究旨在利用新型传感技术,对机械、土木、船舶、航空航天等工程结构进行嵌入式实时在线无损检测,建立结构的自我感知能力,探测结构损伤,评估剩余服役寿命,从而大幅度节约装备维护成本,避免灾难性失效,提升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近年来,申岩峰共发表20篇期刊文章,40篇国际会议论文,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

背景介绍

Yangfeng Shen申岩峰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无损诊断与预测技术委员会成员。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赴美深造,2014年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受聘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回国工作,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2020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2017年以其在非线性超声散射方面的研究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IMEC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18年以其在超声计算方法和压电复合材料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获得第四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完整性管理会议最佳论文奖。2019年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担任本研究领域多本权威期刊审稿人。

Viewing all 60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